问题答疑

与“陈家大院”征文:欠你一个瘦西湖

    在文学航程上,我属于少年得志型,读大学时文章就频频发表,其中不乏《新华日报》《散文诗》《雨花》《辽宁青年》之类大报名刊。在《辽宁青年》发表散文那一次,因为留了详细地址,我收到了几百封读者来信,实在让一个小文青飘飘然然。

    我们系的收发员见了我就跟我要工资,说她简直是为我一个人在工作,隔三差五的样刊、信件、稿费单,让她因我一个人跑的路,比整个系其他人加起来还要多。同窗们几乎都忽略了我的名字,只叫我才女。

    我的自负和轻狂也在不知不觉间膨胀,以为自己的人生将宏图大展,丝毫没有料到我一路辉煌的大学生涯,会因为专业的缘故黯然收场。

    我本科学的是历史学教育,毕业是要做中学历史老师的。历史课在学校本是副课,需要的教师很少,城区几个学校那年根本就不招历史教师,最后我在远郊一所高中谋得了一份职业,教六个班。四个班历史,学校地理老师不够,我又带了两个班地理,还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。

    每天凌晨起身深夜入睡,整个人都累散了,读书写作基本荒废了。我陷入了一种极度的压抑、失落和郁闷之中,又有些麻木,浑浑噩噩被动地应付过一天又一天。

    也是现在这样的深秋季节,一个雨夜,我在学生宿舍值班,那边有台老掉牙的电脑,所幸的是可以上网,虽然网慢得可以急死蜗牛。

    淅沥的雨声中,我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着,无意中进了陈清贫老师的空间,发觉主人是个编辑,我觉得非常亲切。虽然只是个小作者,我却已经很多次感受到编辑们的关怀,编辑对我来说意味着安慰和惊喜。

    疲惫彷徨的我在空间里作了呓语一般的留言,陈老师却真诚恳切地回复了我,后来我们加了QQ好友,开始有了交流。那一段时间,我的生活简直是一地鸡毛,做班主任的班级状况迭出,打架的、逃课的,半夜偷偷从宿舍翻墙出来上网的……

    我在聊天的时候大倒苦水,陈老师忽然打断我:“你还是接着写东西吧!文学可以转移你的注意力,也会改变你的生活境遇。”

    他说起他高考落榜后,写作屡屡受挫,后来坚持不懈终于柳暗花明的经历。他鼓励我,说你有这么好的基础怎么可以荒废呢?写吧!现在的处境遭际反而是独特的素材,所有经历对叙述和记录都是独一无二的财富。如果觉得眼前局促逼仄,文学就是理想和远方。

    从那一天起,我又捡起了尘封很久的笔。第一次庄重地审视了我工作生活了几个月的地方,审视了我周围的人和我自己。我开始细细品味我的内心、品味周围的世界。我挤出时间去看这个远郊小镇的风土民情,徘徊在蔬菜和花草一起在花圃中自由生长的小镇街道——南大街。

    漫步在野蔷薇遍生的湖边半岛,穿行在深深窄窄的寻常巷陌,解读了这个远郊小镇的本质,这一切都被我写进一组叫《城市边缘》的散文中。这组散文后来发表在《雨花》上,而且是封面推介文章。

    为此,我被邀请参加笔会。第一次因为文学的名义远行,我在南京柔和的春风里回想过去的大半年,无限感慨中,对陈老师充满了谢意。

    那年春末夏初,陈老师组稿途径扬州,我听到这个消息,连忙从乡下打车来到城区,带着闺蜜芬芬和陈老师一起吃了一顿晚饭。初见陈老师丝毫没有违和感,陈老师和蔼朴素,跟虚拟世界里一样。

    那晚我们三个人沿着丁溪漫步,杨柳拂面,空气里有浓浓的木香味道。陈老师步子稳健,他见我和芬芬十分惊奇,说自己做过军人,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还是标准的行军步伐。我们一路说笑不觉到了大虹桥,再往前就是扬州最出名的瘦西湖。

    我对陈老师说:“您明天白天去瘦西湖走走吧,我做导游。”其实说这个话的时候,我心里有些没有底——第二天月考,我要监考两场,除非我能找到一个人替我,或者跟别人对调。

    第二天果然不能如愿,我监考了两场考试,等我出来打电话给陈老师,他说已经在去车站的路上。问他有没有去瘦西湖,他告诉我没有去,他开始等我做导游的,等我确切通知他我做不成导游时,时间已经来不及了。

    到了扬州没去瘦西湖,基本等于没来。

    我觉得真对不住陈老师,若不是我那句没有根基的承诺,陈老师或许还有一次愉快的瘦西湖之旅。我向陈老师说抱歉,他却大大咧咧地说,来日方长。我倒更内疚起来,觉得从此欠下陈老师一次瘦西湖游玩。

    又是几年过去,碍于生活琐事和自己懒惰的生性,离文字越来越远,有时候一两年也不写一篇作品。直到有一天与陈老师成了微信好友,他在动态中不停地发关于陈家大院的消息,学员作品发表、授课通知、笔会,文学在他这里依旧是盛事,这对我这个曾经虔诚的写作者说是无疑是一种激励,我再次拾起了尘封许久的笔。

    这一次,我获得了更丰厚的回报,我的散文《艳羡》被梦寐以求的《散文》杂志选用,好几篇小品文上了台湾《联合报》,并被北美的《世界日报》转载。参加了几个征文比赛都获了奖,现在文学的道路我还走得曲曲折折断断续续,但我知道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。

    陈家大院每天都有好消息,作为陈家大院的一员,我要见证,也要参与。

    在文学道路上,陈老师不是我的领路人,却算的上是我的指路人,他总在我偏离文字的时候把我拉回来,让我不断收获一个写作者的快乐。

    我不知道后来陈老师有没有来瘦西湖,不管来还是没来,我都欠他一个瘦西湖,我承诺过的当导游的瘦西湖。感谢陈老师,他总在我最困惑最迷惘的时候提醒我,生活不止是现实的不堪与困顿,还有文学和远方。(徐方芳)

 



    个人简介:徐方芳,生于江苏新沂,现居扬州,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2001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,在《散文》《散文诗》《散文选刊》《散文百家》《雨花》《扬子江诗刊》《江苏作家》《延安文学》《风流一代》《辽宁青年》《文艺家》《楚苑》及《新华日报》,台湾《联合报》《世界日报》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、诗歌、小说等文学作品十余万字。散文诗《这个春天》入选《2006年年度散文诗》,诗歌《滴翠的谷雨》入选《2013年度江苏诗卷》,散文《流年•花》入选作品集《水色(2013玄)》。参加江苏省作协青创委、《雨花》杂志社2006年新春笔会,参与编著百科读物《唐诗花园——跟着唐诗去赏花》。2014年出版散文集《花朵旁边》。多次在各级征文大赛中获奖。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。


 

武汉陈清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
电话:13807138309
联系人:陈老师

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91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