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答疑

写作培训班作业选:特稿离我并不遥远

    陈清贫前言:王皎是2012年8月加入陈清贫写作培训班第五期的新学员,在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后,第二次写作特稿,这一次终于顺利突破《知音》,在今年11期月末版上稿。

    她的这一篇稿,写作题材来自身边,写的是她以前工作单位的一个同事。这印证了我常说的一句话:“要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,特稿(包括散文)的选题,往往就在不经意间,在自己的身边被发现。”

    尤为难得、并值得表扬的是,这一篇文章的创意和切入点,还是她自己想出来的!她的诀窍是一遍又一遍地看教材《写稿赚钱18技》,寻找灵感和突破口。

    王皎来学习的目的很明确,主攻纪实特稿,因此,在听课一个月后,她就尝试写了第一篇特稿。当然,稿件漏洞百出,我点评时,密密麻麻地写了1000多字。

    不过值得肯定的是,王皎同学严格按照《写稿赚钱18技》所述照葫芦画瓢,使得稿件基本成型,至少结构上无大问题。引言、大标题、导语、小标题、结尾,一应俱全。第四期的师兄朱帅看了,都很惊讶这是王皎第一次写特稿。

    这一篇特稿后来在几家媒体都没有发表,原因是题材过于老套,没有新鲜感。但王皎用它练了笔,实战了一把,通过我的评点,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。

    不久,没有气馁的王皎给我报了这样一个题材:在他们家乡,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脑瘫儿,在治疗无果后,怕两老走后无人照顾这个傻儿子,就特意申请二胎,又生了一个女儿。

    这个女儿长大后,一度成了王皎同学的同事,现在是该县电视台的播音员。为了这个傻哥哥,她三次更换工作,最后带着哥哥出嫁,如今过着幸福的生活。

    我初听这样一个题材,差一点当场给它拍死!因为本题材有两个一目了然的切入点,第一个就是妹妹带着哥哥出嫁。但自从“带着妹妹上大学”的洪战辉出名后,带着谁谁干什么,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,已经不是新闻噱头了。

    第二个,就是为了照顾病孩,父母再生一个,让后一个孩子长大后照顾生病的哥哥或姐姐。但这也不新鲜了,2008年,我在《打工知音》编发了一个这样的题材,故事大同小异。

    一年后,《知音》2009年32期11月下半月版,又发了一篇署名“王暖秋”的文章,标题叫《“残忍”的母爱与生的使命,小小女孩撑大伞》,内容简要如下:

    20年前,青岛女子吴凤兰生下一个重度脑瘫儿;9年前,她冒着高龄孕育的危险,早产生下了女儿,只为让脑瘫儿子“老有所依”……

    令她备感欣慰的是,宝贝女儿两岁起就开始照顾脑瘫哥哥,并出落成才艺出众的小明星,前不久被评为“全国十佳自强女孩”!

   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吴凤兰说自己真的很残忍,生下女儿的目的就是想让她照顾脑瘫哥哥,让她早早承受那么重的负担。庆幸的是天道公平,在这里轰地关上一道门,在那里悄然打开一扇明媚的窗……

    ——大家看看,是不是和王皎讲的故事很相像啊?而同样题材的文章,《知音》一般是不会发第二篇的。

    因此,听完王皎同学讲完这个选题后,我的大脑中马上就想起我编发的那篇文章和《“残忍”的母爱与生的使命,小小女孩撑大伞》这篇文章,然后摇摇头,准备告诉王皎,这一篇题材重复,不用弄了。

    不想就在这时,王皎突然兴奋地对我说:“老师老师,我想到了一个点!我的这个同事是个播音员,她的哥哥很喜欢听她的声音,无论多烦躁,只要听到妹妹的声音就会安静下来!我可以写妹妹用声音守护哥哥!”

    我一听眼前一亮,当即觉得:这个可以有!

    王皎的这一思路,就是我常说的:找出一篇文章中,最与众不同之处,然后放大了写!

    于是,王皎同学的这一题材,我按照“妹妹用声音守护哥哥”这个思路报上去后,主编、副总、正总三人批复的都是两个字:“试做。”也就是“试着做”,不是“可做”或“重点做”。属于题材不是很好、但可以试着做的一类,做好了也可以发。

    于是,我和王皎开始“试着做”了。最后因为做得扎实,文章顺利发表。下面,应解冰雪等同学的要求,我今天特意把这一篇特稿解读一下。

    该文解读完毕后,我布置了作业:请大家课后观看王皎同学这篇文章的全文。作业统一标题为:《特稿离我并不遥远》,对比今天的课程,同时复习第五期第五课内容中的《解读“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”》,然后写800字的阅读及听课感想。

    以下,便是部分同学的作业。

      
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← →翻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稿离我并不遥远 文/徐芳
 
    如果没看老师的十八技,我想,特稿于我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其实我看杂志,****往往是爱情小文,纪实特稿反倒没有整本看完过,主要是特稿的文字太厚重,发人深醒,而吸引我看特稿的,恰是那引人入胜的标题。

    听完老师的纪实特稿课,对特稿的通篇布局有了粗略的了解,知道纪实特稿由六部分组成:引言(题记)、大标题、导语、小标题、正文、结尾。听老师掷地有声地讲课,不由勾起我对特稿的兴趣来。

    发在《知音》11月月末版的纪实特稿《主播妹妹南北迁徙,混沌世界的亲情之声》,就是我们五期班王皎同学的大作,而她学写作不足两月,就已成功刊发,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

    这篇特稿讲的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生下了一个脑瘫的儿子,为了儿子将来老有所依,又生下一名女儿,女儿的使命就是照顾哥哥,为此女儿牺牲良多,最终一家人走上幸福之路。

    此文之所以能顺利见刊,在于她找出了该文最与众不同的地方,将声音作为整篇文章的突破口,再加上详尽地细节描写,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,在特稿中杀出了一片天地。

    老师为了我们能尽快掌握特稿的写法,通过对另一个同学写作的《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》的深层解读,来介绍特稿是怎么布局谋篇的。那么,一篇特稿是怎么成形的呢?

    首先是题材的来源,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,很多题材就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,而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作者的初中同学,试问如果没有敏锐的洞察力,就不会有此稿的成功问世;

    其次是题材的论证,一篇经得起考验的文章,要有始有终,有高潮迭起。而本文的一波三折在于男女主人公不仅是中韩恋,分隔万里,还隔空相恋了8年;

    三是导语写作,因它是纪实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且分新闻背景式、直抒胸臆式、悬念存疑式、最近时间式、经典片段式、故事梗概式六种格式,老师通过样文讲解了不同格式的写法,让我们受益颇匪;

    四是怎么开头,因特稿写的是真人真事,除了注重细节描写,开篇还得点出新闻五要素,即准确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;

    五是要注重画面感语言,一篇细节生动,描写细腻的文章,读之犹如身临其境,会给文章增色不少,这些都要靠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,摘录好词句来实现;

    六是合作双赢,合适的题材+优美的文笔=成功发表。

    上完此课,我发现特稿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,如果有合适的题材,相信也能依葫芦画瓢,希望通过加倍的努力,能早日有我的佳作出炉。

      
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← →翻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特稿离我并不遥远  文/翠梅

    从来没有想过写特稿,在走进陈老师的培训班之前,甚至都没有清晰的关于特稿的概念。特稿,似乎离我太过遥远了!

    一直以来,忙忙碌碌地穿梭在单位和家两点一线之间,几点起床、几点吃饭、几点上班、几点下班,简单、机械,刻板,几近程式化。而私企无休止的工作,就连下班在家、周日休息,都电话不断。生活被工作蚕食 、侵占、充斥,如同一湾死水,波澜不兴。

    而我的圈子也因此狭小得可怜:一条线,两个圈,而无论单位的圈还是家这个圈,说方圆都有点大了,半径吧,不过几米、几十米。所以,除了工作关系,我几乎都没有了自己的人际圈子,偶尔闲暇下来,我也只想远远地躲开人群,独享一份难得的清闲与宁静。

    所以,特稿,我真的不知道题材从何而来!

    听陈老师讲特稿,也会激动得热血沸腾、激情澎湃,尤其看着王皎一个小姑娘如此出手不凡,更是心痒难耐,跃跃欲试。自己身边没有题材,那就从新闻媒体去挖掘吧,这可是老师教的。

    可还没等出手呢,我就又自己给自己搬了几块石头砸在面前啦:我几乎就是,不,是本来就是一个“三无人员”:无记者证、无特约通讯员证,更悲催的是,还没有作品!我拿什么来拯救你——我的特稿?

    这年月,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”比真理还要深入人心,我自己遇到陌生人搭讪都会如临大敌,比遇到阶级敌人还要警觉几分。人同我心,心同此理,就算有题材,又怎么可能采访成功?特稿,不只是挖掘线索那么简单!

   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可怕的是,我非但无米,还是个笨妇,我写作的水平和我做饭的水平一样烂!我连小稿都写不好,尤其是有了网络之后,我写个人简历都巴不得从网上去找,我的大脑已不止是一团浆糊那么糟糕啦,我还有能力驾驭特稿——五六千字,分什么引言、标题、导语、正文,还得讲究技巧?罢罢罢,我实在水平没有那么高,特稿,我写,太飘渺!

    特稿离我太遥远!

    特稿,真的离我太遥远吗?

    再沉住气看看王皎的题材,再静下心读读《知音》的作品,是否发现总有一些相似的故事就发生在你我身边?其实,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,活什么呢?无非就活一个“情”字:亲情、爱情、友情……

    虽然大多数人的生活简单、平淡,但总有一些人、一些事,会把一个“情”字演绎到极致、演绎到绚烂,就如老师所言:“生活的真实,往往比小说和戏剧更精彩!”

    所以,题材就在我们身边,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真情,缺的是一颗渐渐被生活麻木了的善于发现“真情”、感受“真情”的心灵!

    “三无人员”又怎么样?二战时100名美国突击队员要深入德国后方,被要求100天内学会流利的德语,这个要求看似多么过分,但结果是,这100个突击队员全都按要求学会了。因为假如他们学不会,一旦说话暴露了身份,就只有死路一条。

    所以有时候,成就就是逼出来的。陌生采访会比100天内学会德语更难吗?是我压根就没打算给自己增加哪怕一点点压力!清人彭端淑有言:“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已;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!”
  
    就扛上《知音》著名编辑陈清贫老师的大旗,未必就敲不开采访对象的大门!从来,失败者常为失败找借口,而成功者只为成功找理由!

    至于写作特稿的能力,也许我此时尚不具备。但是,有了陈老师的倾力指点,再加上自身的努力,自觉好歹还不是太对不起人民:不算太白痴!所以,能力的提升也应该是有期可待的吧?当然,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,还怎么配做陈清贫的学生?!

    如此,特稿离我还不算太遥远?当然,特稿离我并不遥远!

      
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← →翻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稿离我并不遥远  文/雁林
 
    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,我就在心里打颤,好像一个从不说谎的人,突然说了一句假话,心里不安。

    特稿真的离我们不远吗?我曾在微博里问过元芳,你怎么看?结果引来几个“元芳”的不同回答,写过特稿的“元芳”说:“这事我能行,你肯定也能行。”没写过特稿的“元芳”说:“这事有难度,其中必有蹊跷。”弄得我是左右为难,好像小马过河一样,河水有多深,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知道。

    通过学习王皎同学的特稿《主播妹妹南北迁移,混沌世界的亲情之声》,和粱爱华同学的《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》,找到了一个共同点,写的主角都是自己的曾经熟悉的朋友,这点至关重要。毕竟对于一个菜鸟级的写手来说,初次出战,去采访一个熟悉的人,要顺利的多。这一点也不是每个人有这个运气。

    第二点就是题材能找到与众不同的的切入点,也是题材可不可做,还是当即拍死的关键。王皎的特稿,初看也是妹妹照顾傻哥哥,还带着傻哥哥出嫁了,是的,初一看没什么新鲜的,对于《知音》这样的杂志,这么多年什么题材都遇到过。

    幸好,在没被拍死之前,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,主播妹妹用声音呵护傻哥哥,这就是在同类题材中找到最与众不同的地方,然后放大了来写。而粱爱华的特稿同样是这样的,中韩恋不稀奇,稀奇的是两人分隔两地、遥遥万里,“隔空”恋爱8年,所以两篇特稿才有了继续做的可能。

    两位同学,不管怎么样,文笔还都可以,所以能把一个故事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感语言完整地写下来,最后有《知音》元老级的编辑陈老师把关,一篇特稿焉有不过五关斩六将,通过层层严格的审核,最终横空出世的道理?最终,在同学圈里一炮成名。

    想着那千字千元的银子,着实让同学们羡慕嫉妒到恨。

    纵观写作班这么多师兄师姐,没有写出特稿的大有人在,难道是他们都没有王皎和粱爱华聪明勤奋,都不如她俩的文笔好吗?我看不是这样的,最重要的是题材难找,对于新手来说,不是每个人有这样的运气。因为万事开头难,他们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。

    有了第一次的成功,信心也有了,再去采访陌生人拿着发表文章的《知音》去,百分之百也会成功。那个写了洪战辉的天天天蓝可以说从不懂写特稿到一稿赚万元,创造了特稿史上的奇迹,也是写了她身边熟悉的人,但我不知道这么有天份的人后来又写了多少特稿。

    说了这么多,也许我说的是特稿离我并不遥远,是的,拿上一本《知音》天天可以看到特稿,但特稿真的离我不遥远吗,我不敢回答,因为我没有写出特稿来。虽然我们都学了特稿的写作章法,但真正要写出一篇特稿发在《知音》上,对我来说,还有距离。

    如果有一天,我能发表一篇特稿出来,我当然会大声地说,特稿离我并不遥远。

    元芳,你怎么看?

      
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← →翻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特稿离我并不遥远  文/卿莉

    在听这堂课之前,在获知王皎同学作品攻破《知音》之前,我一直认为,特稿是我文学之塔的塔尖,只有像老师那样的大编辑、大作家才能成为特手(特稿的写手),而我只能仰望。
 
    当王皎同学的特稿《主播妹妹  南北迁徙,混沌世界的亲情之声》,在《知音》上发表后,老师以此为例,对这篇文章作了非常详细的剖析,阐明了特稿从题材选择的切入点到引言、大标题的制作,以及如何写导语等,让我思维豁然开朗!原来,只要选对了题材,选择好的切入点,掌握了特稿的结构和写作方法,写特稿其实并不难。
 
    那么,对于我这种生手,学写特稿究竟如何入手呢?
 
   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纵观特稿实际上写的就是一个新闻故事,王皎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,她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,抓住身边的新闻线索,再利用老师教的方法,如法炮制成了这篇特稿。
 
    虽然我无法像她那样有双敏锐的眼睛,有新闻的敏感度。但我想,就先从自己的生活开始写吧,把自己生活中的“闪光点”写出来,“自我写真”,由内向外延伸,按老师教的方法多写多练,总会有进步的。

    一,首先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,寻找到好的题材和切入点。

    如王皎同学的题材:播音员妹妹,为了傻哥哥三次更换工作,最后带着哥哥出嫁,如今过着幸福的生活。这样一个题材早已经不是新闻噱头了;而为了照顾病孩,父母再生一个,让后一个孩子长大后照顾生病的哥哥或姐姐,这也不新鲜了,已有类似文章发表过。

    但王皎同学却抓住了“妹妹用声音守护哥哥!”这个切入点,使文章有了新意!从而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。

    二,要学会感恩、常感动。写的文章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,特稿尤其如此。

    王皎这篇特稿中,妹妹为了哥哥的快乐而几次放弃自己的幸福,傻哥哥对妹妹那份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依赖和眷恋,也让人唏嘘和感动。她就抓住了与众不同的感人的细节,从而写出了画面感来,感动了读者。

    三、写特稿要经得起挫折,耐得住寂寞。不要因一次、两次投不中,而丧失信心!

    我想敢于尝试,是写特稿的第一步,像王皎同学一样,只要迈出了第一步,就能慢慢走上特稿的康庄大道!

    四、掌握特稿标准结构的写法:如引言-大标题-导语-小标题-结尾的不同写法,最终选择最适合的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真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,相信,只要肯写,特稿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!

      
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← →翻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稿离我并不远   文/李静

    我自师从陈清贫老师后,才知道世上还有纪实特稿这一新闻体裁。从对其一无所知到渐渐熟悉、了解,完全得益于陈老师的《写稿赚钱18技》与实例授课讲解。不管我今后能否走进特稿,但通过学习,对如何写纪实特稿心中已有了大致的脉络梗概。

    纪实特稿虽属新闻,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告知新闻。特稿不仅有告知,还需有故事情节,有审美观,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,挖掘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理念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告之以事。

    特稿故事必须真实,决不可捏造杜撰,故素材之得很难。老师常说,素材常在不经意间流过。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之人,留意、挖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;再者还可向外求,多交朋友,多看新闻、报纸。

    老师特意举了两个实例:一是王皎同学的《主播妹妹南北迁徙:混沌世界的亲情之声》的素材就来自她身边——同事的同学,还有第三期师兄梁爱华的《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》的素材也是来自于他的初中同学。

    可见素材往往就在身边,做一个有心人,素材难得之局面常常就这样轻轻被叩开了。

    素材取得了,那么究竟该如何写纪实特稿呢?

    一篇完整的特稿要有引言、大标题、导语、小标题、正文、结尾。

    大多数人认为“引言”可又可无,但我读了老师的“引言的功能”这一篇,才知道一条好的引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,韵味涵咏:反之,如找不到恰当的引言而要强加之,则有画蛇添足之感,显然会败笔。如果引言写得不痛不痒,删除了反而会觉得更舒服。

    导语对于纪实特稿一般是不可或缺的,好的恰当的导语能增加文之气势,引导读者读下去的愿望。老师在授课中例举的师兄梁爱华的《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》的导语,三易其稿,才终定夺,可见精彩的导语也会使文章光彩夺目,锦上添花的。

    题好一半文,标题的取得也有讲究,既要有文字的雕琢,内容的概括,还得抓关键词。如果文中出现几个小标题还要讲究格调的一致,字数的工整,前后呼应,读起来朗朗上口,有种美不胜收的感觉。

    特稿结尾也要强劲有力,善于总结,突出主题。前轻后重不好,前重后轻也不好。

    不言而喻,文之正文是整篇稿的重中之重。如何写好正文呢?

    常言说得好,万事开头难。写文章也不例外,文之开头基本就可定全文之基调,开的好,文章会顺势喷薄而发,所以文之开篇我们一定要仔细、反复酝酿、斟酌、润色。

    开头开好了,那我们该如何继续呢?老师在授课时尤其强调了细节的描写和画面感语言。

    逼真的细节描写,对于故事情节的描述,作者情感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特稿的情感一般都隐藏在细节之后,无需作者直接表达,作者通过细节的描述来震憾读者的心灵。

    细节决定成败,生活中的细节,找出与众不同的,然后放大了写。王皎同学就是抓住了关键词,然后寻找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加以细致的描写,使人读了感到真实、朴素、感动。

    不用刻意渲染某种情感,但情感却在生活的细节中隐隐地倾泻出来,达到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感觉,或悲、或喜、或怜、或怒、或哀等等情感涌上心头,从而达到此篇特稿的新闻价值,使读者产生一种情感共鸣。

    王皎在她的特稿《主播妹妹南北迁徙:混沌世界的亲情之声》抓住关键词“声音”“傻哥哥”等,从生活中提炼细节。例如:妹妹放学的时候,也是万志最乖的时候,他会扶着门框一动不动傻傻地笑,期待妹妹呼哧呼哧上楼的声音;万志总在妹妹放学的时间才能安静下来,他不顾摔跤的疼痛,扶着墙挪到门口把拖鞋替妹妹放好,然后目不转睛地看着门外。

    当然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,又比如在写妹妹付出的同时,作者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抓住一个“同学如何嘲弄她”的细节,把欣怡多年的酸甜苦辣一下子倾吐出来,酣畅淋漓。细节为王,真不是神话。

    画面感语言也很重要。同样的意思表达,不同的语言描述,起到的效果也会天壤之别。老师在第五课中用实例——第三期梁师兄的《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》,首稿的开头在我看来写得很不错了,可再看老师修改后的,感觉更上一层楼,文章显然活跃起来了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时间一应俱全。

    比起首稿的时间、地点要具体,文字也生动,突出了画面的视觉,读之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,或者说有一种看电视的视界效果,想不生动都难啊!文似看山不喜平,画面感语言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通过学习写心得,我对纪实特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,我想艺多不压身,更何况学习特稿的写作方法,对于其他体裁的写作提高也是一种帮助,“一法通,万法通”,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。

    特稿离我并不远,这绝不是传说。

      
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← →翻页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稿离我并不遥远  文/沈路

    说起来真是惭愧,我做为一个知识分子,竟然不懂写特稿。10多年来,整天只顾埋头苦干工作,完全不知外面世界的精彩,孤陋寡闻至极。好在今年突然有点上进心,想学一门技艺,于是加入了陈老师的写作班,神秘的特稿也慢慢在我的面前现身了。

    我拜读了陈老师的《写稿赚钱18技》,也专注倾听了陈老师的讲课,对特稿有了些许的认知,下面就《主播妹妹南北迁移,混沌世界的亲情之声》这篇特稿谈一下我的粗浅看法。

    这篇文章用事实说话,报道了妹妹欣怡为了方便照顾哥哥宝子南北迁移,赞颂了哥妹之间相濡以沫的可贵亲情。

    文章的标题新颖,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,也突出了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。

    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有以下特点:

    1、运用典型事例写人。

    这篇文章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。如读小学时,每天都有同学在学校喊:“万欣怡是傻瓜的妹妹!”“万欣怡是小傻瓜!谁跟她玩就会变傻……”小欣怡虽然伤心,但一回到家,就会把学校的所有遭遇都瞒住……

    这些写出了妹妹的伤心、委屈,更写了妹妹的懂事。又如写哥哥听不到妹妹的声音就哭、就闹。于是,妹妹干脆辞职回到家乡电视台当了一名播音员。表现了妹妹对哥哥的爱,对哥哥的负责任。再如妹妹面对自己的婚姻大事,执意要带哥哥一起出嫁,更写出了妹妹的伟大。

    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,鲜明地展现了天使妹妹崇高的精神境界,对傻哥哥不但不嫌弃,反而倾注更多的爱,让世人感动,让世人肃然起敬。

    2、生动的细节描写。

    于细微处见精神。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特稿的思想性和艺术性,具有动人的魅力。如文章中写到临到妹妹放学的时间,哥哥便扶着墙一步步挪到门口,慢慢蹲下帮妹妹把拖鞋冲着进门的方向放好。表现了哥哥在妹妹的精心照顾下,也略懂了些事,也懂得了关心妹妹。

    又如写到哥哥不知妹妹生病了,却敏感于妹妹声音的变化,一脸疑惑地偏着脑袋,把耳朵凑到妹妹嘴边去听,听不清楚就又哭又闹地把手边够得着的东西摔打了个遍。写出了哥哥的不懂事,脾气大。

    再如哥哥见妹妹伤心地哭,自己顿时手足无措起来,踉踉跄跄地奔到妹妹身边,用已经萎缩变形的右手一下一下蹭着妹妹的泪珠,一字一顿地唱起来:“小燕子,穿花衣,年年春天来这里……”

    字里行间流露出哥哥的焦急,也写出了哥哥懂得安慰妹妹。这些细节描写,把一个傻哥哥的天真、单纯、有爱心的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,令人久久难忘。

      
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← →翻页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特稿离我并不遥远  文/沈林

    反复阅读王皎同学的特稿《主播妹妹南北迁移,混沌世界的亲情之音》,和梁爱华、秦丽娟合作的特稿《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》,我的心内五味杂陈。

    首先说说我在这上面看到的最坏的情况,那就是恨:师兄师姐们熟练掌握了老师教给的技巧,并出色地发挥出来,那行云流水般欢快或忧伤的文字如此流畅优美,且顺利地发表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杂志《知音》上,多么让人羡慕啊。

    除了祝贺他们的成功,祝贺老师名师出高徒外,是否也祝贺我有这样优秀的老师与同学们呢?要知道我连作业还写不好呢,自卑之后是落寞,是对自己的恨,为什么我和他们的差距那么大呢?为什么我不能跟上队,或者至少不要拉那么远呢?

    其次,从这两篇特稿内我看到了老师教材的影响:细节,那些触动人最深处感情的细节总能****限度地发挥出来,并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,比如王皎同学的特稿《主播妹妹南北迁移,混沌世界的亲情之音》,傻哥哥对妹妹的依恋,妹妹对哥哥的细心与无私的爱;

    梁爱华、秦丽娟合作的特稿《央视小生8年中韩恋:将痴情进行到底》中男主角心理的细致刻画,描写以及对女主角矢志不逾的痴情,是文章耀眼的地方。

    再次是选择文中与众不同之处,放大了写,王皎同学特稿中妹妹的声音,是兄妹俩联系最有力的纽带,是文章最与众不同之处。而后一篇,是隔空;是两个国家的地域相隔,是两个有情人背后父母的顾虑与阻挠,有了这些困难,方显现两位有情人爱的坚定,爱的深刻,更能为文章添色。

    至于这两篇特稿中其他的技巧:像引言的运用,大标题,导语的用法,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……让人委实佩服师兄,师姐们掏到了老师的艺术细胞,也让我再次温习了老师特稿中的技巧。

    其实这些技巧并不难理解,只要多学多练,多观察,多思考,很快我也能灵活运用的,有老师这样不遗余力教我们的名师,有这么优秀的同学们陪伴,我相信,特稿离我并不遥远。

 

第五期写作班作业选:听杨师兄授课之二         第五期写作班作业选:听杨师兄授课

 

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:听杨师兄授课三           陈清贫写作培训班:第五期常年招

 

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:听杨师兄授课四           五期写作培训班作业选:听杨师兄授课五


(陈清贫写作培训班第五期尚有少量名额,欢迎喜欢写作、有心提高的朋友参加)

武汉陈清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
电话:13807138309
联系人:陈老师

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914号